运动训练
疲劳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训练伤,涉及肌肉、肌腱、骨骼及其附属结构等多个部位。如果发生疲劳性损伤后未及时进行正确处理,可能导致病情加重,如发生骨折、肌腱断裂等,影响军事训练和日常生活。在此,笔者总结了一些疲劳性损伤的相关知识,分享给大家。
如果训练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或出现疼痛症状,可能是疲劳性损伤所致。疲劳性损伤的发生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。
高强度的频繁训练。如果训练强度和频率超出身体承受能力,就容易发生疲劳性损伤。如长时间负重训练,且没有合理休息,骨骼、肌肉和关节一直承受过大压力,就可能引发疲劳性骨折、肌肉劳损等问题。
训练方法不科学。训练时姿势不正确,组织疲劳和损伤的速度会加快。比如,低姿匍匐时总是靠一侧肢体用力,时间长了,关节周围的肌肉、肌腱和骨骼就容易发生疲劳性损伤。此外,训练计划不合理,也会增加疲劳性损伤的发生风险。
不合适的训练装备和训练环境。鞋子不合脚、支撑性弱,训练时脚部得不到良好的缓冲和稳定支撑,下肢骨骼和关节受力不均,较容易发生关节软骨磨损和骨骼疲劳损伤。训练场地过硬、不平整或在高温、高湿条件下训练,也容易引发疲劳性损伤。
个人身体素质弱。身体素质较弱的人群,肌肉力量、耐力和骨骼密度相对较低,面对同样强度的训练,更容易发生疲劳性损伤。另外,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不好,动作完成质量会受影响,训练时身体就会受到不必要的额外压力,进而增加疲劳性损伤的发生风险。
疲劳性骨折是长期反复的微小损伤累积所致,常见于下肢骨骼,如胫骨、腓骨和跖骨。疲劳性骨折早期一般会有轻微疼痛症状。随着损伤发展,疼痛症状越来越明显,患处还可能有肿胀、压痛感。损伤严重时,骨折部位会出现畸形,影响肢体正常功能(如走路、负重)。
肌肉劳损常发生在腰部、肩部、腿部,主要症状表现为肌肉酸痛、僵硬、没力气,有时能摸到条索状的硬结。如果长期肌肉劳损,且得不到有效治疗,可能会造成肌肉萎缩、力量下降。
肌腱炎常发生在肩部(如肩周炎)、肘部(如网球肘)、手腕和脚踝等关节周围的肌腱部位。关节过度使用、肌腱和腱鞘反复摩擦,就容易引发炎症。肌腱炎早期主要表现为肌腱附着点疼,活动时疼痛加剧。随着病情发展,局部可能出现肿胀、发热等症状,关节活动范围变小,影响肢体灵活性和运动功能。
合理安排训练计划。制订训练计划时要“量体裁衣”,充分考虑官兵的身体素质、训练水平和适应能力,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。训练内容要合理搭配,避免某一部位或肌群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训练。
掌握正确动作要领。官兵在训练时,要掌握规范、科学的动作要领,避免因错误姿势和动作让身体局部受力过大。
增强身体素质。战友们平时可加强肌肉力量训练,提高身体对训练负荷的承受能力;注重柔韧性训练,如通过伸展操等方式,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弹性;每天可以对颈部、肩部、腰部、腿部和踝关节等部位进行全身伸展练习,使肌肉和关节处于良好状态;适当进行平衡能力和协调性训练,如通过单脚站立、跳绳、球类运动等项目,提高身体平衡感和协调能力。
选择合适的训练装备。建议大家根据训练项目和个人身体特点,选择舒适、合脚、质量好的鞋子。此外,定期检查和维护训练装备,确保装备能够正常使用。
充足的休息。战友们在训练过程中,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,以助于缓解肌肉疲劳。比如每训练1小时,安排10~15分钟的休息时间。训练后还可以通过按摩、热敷、冷敷、物理治疗等辅助恢复手段,促进血液循环,加快消除肌肉疲劳和促进损伤修复。
一旦训练过程中出现局部疼痛、肿胀、活动不便等疲劳性损伤症状,应停止训练,防止损伤加重。停止训练后,可先自行检查患处,如看外观是否有肿胀、淤血、畸形,轻摸受伤部位判断有没有明显压痛感或硬块。
如果是轻度的疲劳性损伤,如肌肉轻微拉伤或局部有轻微疼痛症状,可以在受伤后的24~48小时内对患处进行冷敷,每次冷敷15~20分钟。同时,尽量把受伤肢体抬高(要高于心脏水平),可以促进血液回流,减轻淤血和肿胀。如果疲劳性损伤症较为严重,如疼得厉害、肿胀明显、肢体活动严重受限,或初步处理后症状没有改善,应及时就医,并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。
坚持科学的康复训练,是恢复身体功能、预防后遗症的关键。疲劳性损伤患者接受专业治疗后,还要严格按照医生或康复师制订的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。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有耐心,并逐渐增加训练强度,否则容易使损伤复发。